2024年第32卷第8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不同生态条件混合选择对4个玉米群体综合农艺性状的改良效果研究
    邱贵兰,李燕,岩罕温龙,罗曦,李红梅,马孝玲,李晓叶,赵后娟,杜林,夏馨雨,唐海涛,吴元奇
    2024, 32(8):1-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40801
    [摘要](216) [HTML](0) [PDF 1.32 M](1078)
    摘要:
    以两个温带群体、两个亚热带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混合选择法分别在热带、亚热带、温带生态环境进行一轮混合选择,随后进行遗传平衡,第2年在4个地点进行田间综合农艺性状鉴定。研究发现,温带群体的株高、穗位高在温带环境改良效果最佳,穗粗、穗行数和百粒重在热带、亚热带环境改良效果最佳;亚热带群体的株高、穗位高、穗长、秃尖长和单株产量在热带、亚热带环境改良效果最佳,穗粗和穗行数在温带环境改良效果最佳;温带群体的穗长、行粒数、秃尖长、单株产量和亚热带群体的行粒数、百粒重的改良效果因生态条件而异。
    2  豫中南青贮玉米品种筛选及营养价值综合评价
    袁刘正,朱世蝶,徐田军,王会强,王会涛,袁曼曼,吴浩,柳家友,赵久然
    2024, 32(8):8-16.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40802
    [摘要](256) [HTML](0) [PDF 1004.06 K](1149)
    摘要:
    为筛选出适合豫中南夏玉米区高产优质多抗的青贮玉米品种,以20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其生育期、干草产量等13个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京科青贮516、京科968等6个品种的干草产量较高,抗逆性强。对干草产量、农艺性状及营养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将20个玉米品种分为3个类群,其中,第1类群为京科青贮938等8个品种,其干草平均产量最高,抗逆性强,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平均最高,饲料相对饲喂价值最低;第2类群为京科522,其农艺性状居于中等;第3类群为MC703等11个品种,其干草平均产量较高,平均粗蛋白含量等营养价值优良。从干草产量等综合分析,MC703、郑单919、京科青贮576、京科青贮516、京科968等5个品种表现较好,适宜作为青贮玉米在豫中南进行推广种植。
    3  玉米茎秆穿刺强度及其相关性状QTL定位
    张凤启,张君,马智艳,张莹莹,齐建双,穆心愿,夏来坤,唐保军,丁勇
    2024, 32(8):17-2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40803
    [摘要](124) [HTML](0) [PDF 975.94 K](1034)
    摘要:
    以PB80(抗穿刺力弱)与PHJ65(抗穿刺力强)为亲本组配的310个重组自交系为材料,采用重测序技术对群体进行基因型分型,结合3个环境下群体茎秆第3节穿刺强度、长度及其直径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共检测到12个玉米茎秆穿刺强度QTLs,单个QTL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0.09%~10.67%,其中效应最大的QTL qSRPR2-4在2个环境下重复检测到,认定为主效QTL。节间长度共检测出QTLs 13个,单个QTL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2.39%~8.17%。节间直径共检测到QTLs 7个,单个QTL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2.61%~8.21%。同时从主效QTL qSRPR2-4区段内筛选出3个候选基因(AC194970.5_FG005、GRMZM2G028905、GRMZM5G823629),这3个基因均影响茎秆细胞壁纤维素含量。
    4  青贮玉米淀粉含量与纤维性状的GWAS分析
    倪雪梅,胡玉兰,李旭,刘欢,张耕耘,魏桐
    2024, 32(8):23-3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40804
    [摘要](88) [HTML](0) [PDF 1.49 M](1013)
    摘要:
    以青贮玉米自交系GF353与大胚微胚乳玉米自交系20145杂交后自交构建F2群体,通过基因组测序获得300份F2各单株高密度基因型数据,结合淀粉、ADF和NDF含量表型数据进行GWAS分析。结果表明,所用材料中与淀粉相关位点在Chr2、Chr3、Chr7和Chr8上被检测到,ADF相关位点在Chr4染色体上,NDF相关位点在Chr2染色体上,可为加速培育超级青贮玉米新品种提供基础材料和相关分子标记。
    5  基于KASP平台的转基因纯合体高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孙铭勖,葛建镕,朱维佳,王蕊,赵怡锟,金肇阳,赵紫薇,朱少喜,赵久然,王凤格
    2024, 32(8):31-3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40805
    [摘要](66) [HTML](0) [PDF 786.61 K](1021)
    摘要:
    以转基因玉米DBN9501为材料,设计一套包含1条位于基因组的共用引物、两条分别位于外源插入序列与外源插入序列等位基因组序列的竞争性引物,能分别扩增出外源片段与基因组片段的纯合体检测引物,建立一种基于KASP平台的高通量转基因玉米纯合体检测方法。利用DBN9501BC1和15份其他转基因玉米样品进行引物评估、体系优化以及特异性验证。结果显示,所设计的引物既能特异性地对DBN9501进行成分检测,又能对DBN9501BC1代中的纯合阳性、杂合阳性以及阴性3种基因型进行准确鉴别。
    6  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穗部性状差异及其对子粒脱水速率的影响
    郭怀怀,于晓芳,高聚林,马达灵,胡树平,王利青
    2024, 32(8):38-46.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40806
    [摘要](83) [HTML](0) [PDF 1.94 M](998)
    摘要:
    以我国1970-2010年代的5个主推品种为试验材料,分析随品种更替穗部性状的变化,明确其对子粒脱水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品种更替玉米苞叶面积、厚度、层数均减小,苞叶蓬松度增加,粒长显著增加,穗长和行粒数减小,穗轴直径、穗柄长度、穗行数和穗粗无明显变化;生理成熟前、后子粒脱水速率呈增加趋势。通过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苞叶面积、穗柄长度、粒长、穗粗、行粒数4个性状和苞叶面积、苞叶厚度、穗柄长度、粒长、穗长、穗粗5个性状分别为生理成熟前、后子粒脱水速率的主要影响因子。相关分析表明,苞叶面积、穗轴直径、穗柄长度、穗长与生理成熟前、后子粒脱水速率均达到极显著负相关,说明苞叶较小较薄且层数少、穗轴细、穗柄短、较短较细的果穗有利于子粒脱水。
    7  鲜食糯玉米及其亲本贮藏过程中淀粉回生特性的研究
    邵子晗,张玮,宋玉,洪莹,陶澍,刘超,郄雪娇,龚勋,阮龙,曹磊
    2024, 32(8):47-5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40807
    [摘要](73) [HTML](0) [PDF 1.58 M](1014)
    摘要:
    以自主选育的鲜食糯玉米杂交种珍珠糯18、珍珠糯28及其自交系NA8066、NB1022、NB8126为试验对象,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DSC)、低场核磁共振仪(Low field-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和质构仪等分析玉米样品在贮藏过程中淀粉回生及食用品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鲜食糯玉米的回生度逐渐增加;T21弛豫峰面积逐渐下降,T22弛豫峰面积逐渐上升;玉米子粒硬度呈上升趋势。通过回生度和水分分布状态分析可以看出,珍珠糯18和珍珠糯28回生度的差异可能与父本的不同有关。相关性分析显示,所测试的5个玉米样品中,回生值均与T21弛豫峰面积呈极显著负相关,与T22弛豫峰面积呈显著正相关,不同品种子粒硬度与子粒表皮脆度的相关性高于与回生值的相关性,表明水分弛豫峰面积相对于子粒硬度更适宜作为鲜食糯玉米回生情况的预测手段。
    8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状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屈佳伟,田磊,于长生,艾俊国,刘玉龙,于晓芳,张悦忠
    2024, 32(8):55-62,71.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40808
    [摘要](104) [HTML](0) [PDF 2.17 M](982)
    摘要:
    采取随机区组大区试验设计,分别设置条深旋+秸秆还田(SCR)、深松+秸秆还田(SSR)、深翻+秸秆还田(DPR)、免耕+秸秆还田(NTR)、条深旋(SC)、深松(SS)、深翻(DP)、免耕(NT)、农户浅旋(RT)9个处理,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物理特性和春玉米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各耕作处理与RT处理相比容重均有下降,其中DPR处理降幅最大,为14.96%。SC处理表现出良好的贮水能力,与RT处理相比贮水量提高了12.40%。在秸秆还田条件下,DPR处理土壤贮水量最大,与RT处理相比提高了5.33%。DPR处理更有利于花前干物质积累,积累量达到了15.92 kg/hm2;SSR处理有利于花后干物质积累,积累量达29.46 kg/hm2。在秸秆还田条件下,DPR处理产量最大,其次是SSR处理,与RT处理相比分别提高了12.52%、11.13%。研究表明,深翻+秸秆还田、深松+秸秆还田处理评分较高,可作为东北黑土区提高耕层土壤质量、合理利用玉米秸秆的推荐耕作措施。
    9  秸秆全量深翻还田条件下玉米钾素吸收特征及钾肥适宜用量研究
    程松,王一莹,刘培兴,张水梅,张畅,刘剑钊,梁尧,袁静超,范围,李晓林,蔡红光
    2024, 32(8):63-71.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40809
    [摘要](65) [HTML](0) [PDF 1.10 M](981)
    摘要:
    探究长期秸秆全量深翻还田后玉米钾素累积特征及产量变化,探明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春玉米高产群体钾肥适宜用量。于2017-2019年在吉林省公主岭市和朝阳坡镇进行,主因素为施钾水平,副因素为品种。结果表明,施钾(K2O)45 kg/hm2处理的玉米产量、收获穗数、穗粒数和百粒重均最高,较不施钾肥处理分别增加10.4%、8.3%、9.0%和14.4%。通过数据拟合(y=-0.1375x2+23.594x+11 817,R2=0.873 2),得出吉林省中部玉米主产区,在多年秸秆全量深翻还田条件下最佳经济钾肥施用量为55.3 kg/hm2,对应玉米产量为12 700.9 kg/hm2
    10  秸秆还田模式下施氮对夏玉米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特性的影响
    秦丁,张铎,王宜伦,苗玉红,盛开,李岚涛
    2024, 32(8):72-79.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40810
    [摘要](64) [HTML](0) [PDF 1.70 M](1007)
    摘要:
    2019-2020年于河南省温县、原阳县和鹤壁市开展氮肥用量田间试验,研究秸秆还田下施氮对夏玉米子粒产量、品质、植物生理学形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下施氮可显著提高夏玉米子粒产量,两者间呈“线性+平台”趋势。夏玉米子粒粗蛋白、粗脂肪和粗淀粉含量均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与不施氮处理相比,三者平均增幅分别为30.6%、30.4%、1.5%。生育期间夏玉米叶片SPAD值、FPAR值、叶片氮含量等理化指标均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提高。夏玉米氮素收获指数随施氮量增加逐步降低,氮肥利用率和农学效率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综上,秸秆还田模式下合理施氮可显著提高夏玉米子粒产量、改善品质,增强各生育期生理活性以及提高肥料利用率,本试验条件下夏玉米适宜施氮量为230~260 kg/hm2
    11  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下氮肥减施对玉米花后光合特性和碳代谢的影响
    李元薇,杨恒山,葛选良,张宏宇,刘晶,李维敏
    2024, 32(8):80-87,95.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40811
    [摘要](56) [HTML](0) [PDF 1.33 M](1030)
    摘要:
    2019-2020年在西辽河平原设常规追氮量(CK)、常规追氮减量30%(N1)和常规追氮减量50%(N2)3个施氮量处理,研究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下氮肥减施对玉米花后光合特性和碳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年灌浆期CK处理光合特性均显著高于N2处理,与N1处理差异不显著;花后群体光合生产能力CK与N1处理差异不显著,二者均显著高于N2处理;花后碳代谢酶活性CK与N1处理差异不显著,二者均显著高于N2处理;干物质积累量及茎鞘、叶片子粒贡献率CK与N1处理差异均不显著,二者均显著高于N2处理。2019-2020年两年N1、N2处理分别较CK减产3.76%、14.88%和3.11%、11.47%。西辽河平原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下常规追氮减量30%,玉米花后光合特性、群体光合生产能力和碳代谢酶活性均较高,可为西辽河平原玉米丰产与氮素资源高效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12  施氮量对玉米花生带状间作系统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陈飞,王良,李宗新,张慧,王成雨,朱英华,钱欣
    2024, 32(8):88-95.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40812
    [摘要](66) [HTML](0) [PDF 1.36 M](1009)
    摘要:
    为优化玉米花生带状间作系统氮肥管理,于2019-2020年在山东省济南市开展连续两年的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下(N0:不施氮;N1:127.5 kg/hm2;N2:200 kg/hm2;N3:272.5 kg/hm2)间作系统玉米产量效应、氮素吸收利用及间作边行效应。结果表明,N0条件下间作系统的氮肥偏生产力最高,氮肥农学效率、地上部吸氮量和产量均以N2间作条件下最高。随着施氮量增加,间作边行玉米子粒产量优势逐渐降低,不施氮时边行贡献率最高,为74.23%~74.78%。
    13  增密减氮对带状套作玉米干物质积累转运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范文峰,李丽,陈汉林,蒲甜,陈国鹏,梁冰,封亮,杨文钰,王小春
    2024, 32(8):96-105.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40813
    [摘要](102) [HTML](0) [PDF 1.20 M](977)
    摘要:
    在四川3个主要带状套作玉米主产区仁寿、乐至和平昌,设置玉米播种密度A1(4.5万)、A2(6万)、A3(7.5万株/hm2),施氮量B1(180)、B2(225)、B3(270 kg/hm2),分析不同处理对带状套作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转运及产量的影响。玉米产量受生态区、密度、氮肥影响显著。仁寿、乐至、平昌A3较A1处理增产11.66%、19.31%、29.69%,B1较B3处理产量依次降低1.18%、3.84%、18.07%。增密减氮后仁寿、乐至(A2B2)、平昌(A3B2)较A1B3增产945.65、1 673.18、2 279.54 kg/hm2;灌浆-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仁寿、乐至(A2B2)、平昌(A3B2)干物质同化量增加9.17%、23.94%、29.12%。综上,仁寿、乐至增密30%,减氮15%;平昌增密60%,减氮15%,通过提高干物质积累量、最大积累速率、延长生长活跃期促进物质积累向子粒转运。
    14  硫肥对春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张毓,崔帅,刘烁然,张馨元,李哲,包岩,高强
    2024, 32(8):106-113.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40814
    [摘要](78) [HTML](0) [PDF 1.05 M](983)
    摘要:
    基于连续5年的田间试验背景下,在氮磷钾等肥料投入量相同时,研究两种硫肥(硫酸铵和硫磺)在不同投入梯度下对春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别投入两种硫肥可协同提升玉米产量和品质,随着施硫量增加,玉米子粒产量、可溶性糖、蛋白质和淀粉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硫含量呈递增趋势,脂肪含量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两种硫肥的施用效果趋势基本一致。硫酸铵和硫磺综合对比,硫酸铵的效果较为显著,在施硫量为90 kg/hm2时,施用硫酸铵和施用硫磺的玉米产量分别提升19.2%和14.4%,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升44.7%和18.9%,蛋白质含量分别提升7.4%和8.5%,淀粉含量分别提升10.2%和2.3%,脂肪含量分别减少26.4%和50%。
    15  1株耐低温玉米秸秆纤维素降解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李娜,王迪,任翠梅,芮海英,于吉东,杨柳
    2024, 32(8):114-119.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40815
    [摘要](53) [HTML](0) [PDF 1.88 M](1011)
    摘要:
    为促进北方地区玉米秸秆在田间的分解进程,分离筛选低温下高效秸秆纤维素降解菌并研究其产酶特性。在18℃条件下,采用赫奇逊培养基和平板稀释法,结合刚果红染色对秸秆纤维素降解菌进行初筛,根据滤纸条降解能力、酶活性分析及秸秆降解率进行复筛,确定目的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与18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对目的菌株进行初步鉴定。结果表明,从低温生境土壤中分离到1株在低温下具有较强纤维素降解能力的真菌Z11,15 d内对秸秆的降解能力达56.3%,滤纸酶活和CMC酶活分别为18.9 U/mL和54.8 U/mL,初步鉴定菌株Z11为两形头曲霉(Aspergillus janus)。
    16  山东玉米白斑病鉴定及我国白斑病发生流行风险分析
    何雨航,何鹏搏,张珊,何鹏飞,陈倩,赵正龙,吴毅歆,刘迎龙,SHAHZAD Munir,孔宝华,谭万忠,何月秋
    2024, 32(8):120-126.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40816
    [摘要](112) [HTML](0) [PDF 1.79 M](985)
    摘要:
    为评估玉米白斑病在我国发生流行的风险,对疑似白斑病病样进行分离,采用抗病性鉴定以及气象数据对白斑病病原菌流行进行评估,经形态学特征观察和分子鉴定确定山东滕州玉米白斑病病原菌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引致山东滕州玉米白斑病的病原菌ST-1与云南白斑病病原菌WS-191同为宽胫附球孢(Epicoccum latusicollum)。两个菌株最适生长温度均为25~28℃,pH值为5~7。气象数据分析表明,我国8个玉米主产区4-9月平均温度为10~30℃,适合白斑病发生流行。在645个西南玉米区试新品种抗病性鉴定中,中抗-高抗377个,占58.44%;感病-高感品种268个,占41.56%。综上所述,我国主要玉米产区均有白斑病发生条件,存在大面积流行的风险。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