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2024年美国玉米高产竞赛简报及浅析
    吕光辉,孔国东,高洪昌,肖艳华,叶剑
    2025(3):1-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50301
    [摘要](145) [HTML](0) [PDF 798.19 K](163)
    摘要:
    简要介绍2024年美国玉米高产竞赛概况,分析竞赛中各州优胜者、高产纪录产量和优胜品种分布情况,总结优胜者种植经验及高产原因。根据近年中国玉米高产创建总体情况提出相应建议,为发展我国玉米产业及高产玉米创建提供参考。
    2  15个青贮玉米品种农艺性状及营养价值综合评价
    王永亮,张智海,陈娟,马田,尉熊熊,白炬,杨治平,岳善超,高嘉瑞
    2025(3):9-1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50302
    [摘要](114) [HTML](0) [PDF 1.47 M](138)
    摘要:
    以15个不同地区的青贮玉米品种为供试品种,种植密度60 000株/hm2,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蜡熟期(R4)进行植物样品采集,测定青贮玉米的产量、农艺性状和营养品质,对15个青贮玉米品种进行综合评价,为山西省北部地区的青贮玉米品种引种资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产量方面,鲜重高于各品种平均值(52.23 t/hm2)的品种为渝青386、北农青贮208、大京九26、雅玉青贮8号和宁单33号。在农艺性状方面,基于对15个青贮玉米品种通径分析得出,要提高青贮玉米的生物学产量,应该选择株高、茎粗和绿叶数等农艺性状突出的品种。在营养品质方面,各品种的粗蛋白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为8.36%~14.87%、33.42%~41.69%和57.81%~70.13%。通过对15个青贮玉米品种的产量、粗蛋白和相对饲喂价值进行综合评价,得出雅玉青贮8号、北农青贮208等青贮玉米品种适宜在山西省北部地区推广种植。
    3  利用回交循环选系改良旅大红骨自交系机收性状的研究
    鲁俊田,曲江波,刘中杰,郭奇,陈增齐,王秀凤,于兵,丰光,姚永祥
    2025(3):19-25,3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50303
    [摘要](76) [HTML](0) [PDF 738.80 K](118)
    摘要:
    针对旅大红骨种质配合力高、部分性状不适宜机械化收获的缺点,以旅大红骨优良自交系丹黄34(DH34)为受体,以与旅大红骨遗传背景远且具有性状互补的优良NSS自交系为供体,根据回交循环育种原理,构建基础选系群体,经过系谱选择,创制筛选出11份优良自交系。通过对农艺性状、产量及穗部性状、宜机收相关性状等14个指标进行表型性状差异分析,利用优良SS自交系作为测验种,测定回交改良后代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并对其杂交组合F1的子粒自然脱水速率进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改良系DH-5、DH-7和DH-9综合性状表现优异,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且宜机收关键性状子粒破损率、子粒含水量、倒伏率呈极显著减小,在获取较高子粒产量的同时可进行机械化收获。通过研究表明,回交循环选系方法可以实现玉米种质机收性状的改良。
    4  玉米穗部叶片相关性状的GWAS分析
    李昊,刘瑞来,许家伟,张振弘,李春翔,张林
    2025(3):26-3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50304
    [摘要](78) [HTML](0) [PDF 1.29 M](126)
    摘要:
    以294份自交系构成的玉米自然群体为试材,调查穗部3片叶片的叶长、叶宽和叶面积等表型性状,结合5 850 982个SNPs标记的基因型数据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结果表明,参试材料的穗部叶片性状存在显著差异,表现出典型的数量性状特点,性状间表现为显著相关(P<0.05)。检测出极显著相关的SNP位点439个(P<1E-05),基于12个与多个性状均显著相关的SNP位点预测到29个候选基因,其中18个具有功能注释,筛选出5个重要的候选基因,包括MYB家族转录因子、NAC家族转录因子、GLK家族转录因子、E3泛素蛋白连接酶、钙调蛋白结合核蛋白等,可能通过相关信号转导、物质代谢合成及调控相关蛋白质稳定性来调节玉米穗部叶片性状。
    5  玉米单倍体诱导的分子机制解析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郭华,鹿红卫,王帮太,王志红,苏玉杰,张晓春,秦贵文
    2025(3):33-39.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50305
    [摘要](69) [HTML](0) [PDF 717.06 K](117)
    摘要:
    单倍体诱导(HI)及双单倍体(DH)技术为加快玉米自交系的选育起到了重要作用。DH育种是改良作物和整合新基因以选育出满足不同育种需求的有效方法,已逐步实现规模化生产。自1959年Coe发现玉米单倍体诱导自然突变体以来,单倍体诱导率(HIR)已从最初的2%~3%逐渐上升至10%以上。针对单倍体诱导基因克隆及诱导机制开展大量研究,先后发现多个QTL诱导位点,克隆4个重要的单倍体诱导基因,并在诱导机制方面取得较大突破,但许多关于HI的谜团仍然存在,依然制约着HI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6  不同类型玉米品种子粒产量与品质对低氮胁迫的响应
    温涛,穆心愿,刘天学,赵霞,丁勇,曹丽茹,鲁晓民,唐保军,夏来坤
    2025(3):40-5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50306
    [摘要](61) [HTML](0) [PDF 1.25 M](110)
    摘要:
    以18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以正常施氮(NPK)为对照,研究低氮胁迫(PK-N)对玉米子粒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并对玉米品种进行氮效率类型划分和评价。结果表明,低氮胁迫导致玉米穗粒数显著减少而产量降低,子粒淀粉、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显著降低而品质下降。相关分析表明,两个氮肥处理下,子粒产量与穗粗、行粒数、穗粒数、穗粒重均呈显著正相关,淀粉含量与蛋白质、脂肪、赖氨酸含量呈不同程度的负相关,蛋白质、脂肪和赖氨酸含量三者之间均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淀粉、蛋白质、脂肪和赖氨酸产量均与子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穗长、穗粗和行粒数是影响玉米子粒产量的主要穗部性状,子粒产量是影响玉米淀粉、蛋白质、脂肪和赖氨酸产量的主要因素。根据耐低氮综合评价D值和子粒产量,筛选出郑单819、郑单568和郑单232等高产耐低氮型品种。
    7  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茎秆力学特性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张盼,卢道文,孙海潮,董文恒,李永江,张莹莹,史丽丽,牛永锋
    2025(3):51-5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50307
    [摘要](81) [HTML](0) [PDF 1.11 M](132)
    摘要:
    以安玉706、郑单958等7个品种为材料,设置6.75万(T1)、7.5万(T2)、8.25万(T3)、9万株/hm2(T4)4个种植密度,对抽雄散粉期和生理成熟期的玉米茎秆力学特性和倒伏倒折率进行测定,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种植密度由T1增加至T4时,倒伏率由12.6%增至33.9%,倒折率由1.4%增至5.2%。在T4密度时,郑单958倒伏率为52.2%,倒折率11.3%;安玉107分别为11.8%和2.6%。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参试品种茎秆抗弯折力、穿刺强度和压碎强度呈降低趋势,密度每增加0.75万株/hm2,分别降低1.7、2.9和8.2 N。相关分析表明,成熟期抗弯折力、抽雄散粉期和成熟期茎秆第3节穿刺强度与倒伏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9。综合考虑密度、茎秆性状、抗倒性,安玉107、安玉706为耐密、抗倒型品种,适宜种植的最高密度为8.25万株/hm2
    8  河北沧州夏玉米产量动态预报的多方法对比研究
    秦俊灵,王培娟,王琼,魏秀梅,任妙春,刘炳杰,李琛
    2025(3):58-6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50308
    [摘要](38) [HTML](0) [PDF 1.26 M](92)
    摘要:
    利用1987-2021年河北沧州气象资料和夏玉米产量数据,采用丰歉指数法、关键气象因子法、气候适宜度法和权重线性集成法分别构建夏玉米产量动态预报模型,利用预报准确率、正确率和标准差评估模型的预报效果。结果表明,集成模型的预报效果和稳定性明显优于单模型,且权重系数赋值时预报效果排序为相关系数>专家经验>预报准确率。单模型中关键气象因子法和气候适宜度法的预报效果和稳定性明显优于丰歉指数法。最优起报日期集成模型为9月1日,气候适宜度法为8月21日,关键气象因子法和丰歉指数法为8月1日。综合考虑,在河北沧州夏玉米产量预报中,按相关系数权重赋值建立3种单模型的集成模型预报效果最佳,且9月1日可作为最优起报日期。
    9  不同播期对鲜食玉米花粒期光合特性和碳氮代谢的影响
    安林,韦海龙,程乙,邹军,左晋,刘代铃,宋碧
    2025(3):68-7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50309
    [摘要](42) [HTML](0) [PDF 1.58 M](100)
    摘要:
    以万糯2000(A1)、农科糯336(A2)和彩甜糯6号(A3)为试验材料,于2021-2022年在贵阳清镇设置B1(3月10日)、B2(3月20日)、B3(3月30日)、B4(4月9日)、B5(4月19日)、B6(4月29日)共6个播期,测定鲜食玉米吐丝期光合特性、灌浆期碳氮代谢物质和产量。结果表明,播期和品种显著影响吐丝期叶片光合指标,适当推迟播期有利于改善叶片光合特性。晚播不利于淀粉的积累,但有利于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的增加。鲜食玉米产量两年分别为B1、B2播期显著最低,且均为A2品种显著最低。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可溶性糖分别是影响产量的关键光合指标和碳氮代谢物质。综上,在黔中地区推迟到4月中上旬播种并搭配适宜品种,将有利于改善鲜食玉米光合特性,协调碳氮代谢平衡,并促进产量的提升。
    10  不同间作处理对鲜食玉米和鲜食大豆农艺性状、产量及土地生产力的影响
    雷雲翔,应晓成,彭先进,陆思豪,沈新平,蒋敏
    2025(3):79-86,9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50310
    [摘要](42) [HTML](0) [PDF 903.19 K](109)
    摘要:
    通过分析鲜食玉米与大豆间作的干物质积累、分配及种间竞争,探讨其对产量和土地生产力的影响,为玉米、大豆间作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对比黄金小玉米和苏豆21的单作与不同比例的间作(S3为2∶3、S4为2∶4、S5为3∶3)效果。结果表明,间作处理下,玉米和大豆的地上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了30.34%~46.81%和24.83%~48.10%,并优化了干物质分配,干物质主要分配给玉米穗和大豆荚果。3种间作处理的土地当量比(LER)均高于1,表明提升了土地生产力。S3和S5间作处理显示,玉米有较强的竞争力和更高的产量,S3处理表现最优,显示出较高的土地生产力和间作效益。
    11  连年施用不同浓度硫肥对玉米田土壤有效硫含量和pH值的影响
    李哲,胡楠,崔帅,张毓,高强
    2025(3):87-9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50311
    [摘要](38) [HTML](0) [PDF 1.51 M](94)
    摘要:
    通过连续5年玉米定位施硫试验,在两种土壤类型(黑土、风沙土)、两种硫肥(硫磺、硫酸铵)、4个硫浓度梯度(0、30、90、150 kg/hm2)处理下,探讨第5年玉米各生育时期及各年际间土壤有效硫和pH值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风沙土有效硫含量年际间变化幅度较黑土偏高,高浓度硫肥处理的土壤有效硫含量逐年递增,增长趋势从第3年开始趋于平缓;低浓度硫肥处理始终呈上升趋势。土壤有效硫含量在玉米营养生长期降低速率较快,后期变缓。低浓度硫肥处理的土壤pH值呈动态平衡趋势;高浓度硫肥处理的土壤pH值随着施硫年份逐渐降低,下降趋势从第4年开始逐渐变缓。在玉米营养生长期,高浓度硫肥处理pH值降低,在吐丝期出现上升趋势,灌浆期达到最大值。玉米在营养生长期对硫养分吸收量较大,硫肥可作为基肥使用。在硫肥选择上,硫磺更适合黑土,硫酸铵更适合风沙土。
    12  沼肥配施化肥对鲜食玉米养分和产量的影响
    赵旻爽,高浪涛,孙世琦,张志丹,杨靖民,张昊,张潇,项楠,杨洋,景泉,汤晓艳
    2025(3):93-99,10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50312
    [摘要](37) [HTML](0) [PDF 1.47 M](91)
    摘要:
    以鲜食玉米为试验对象,共设6个施肥处理,分别为沼肥N替代20%化肥N (BM20)、沼肥N替代50%化肥N (BM50)、沼肥N替代80%化肥N (BM80)、沼肥N替代100%化肥N (BM100)、不施肥(CK)、全部施用化肥(BM0)。通过两年田间试验,研究土壤肥力、鲜食玉米养分(植株、子粒)和产量对不同沼肥配施化肥施用模式的响应。结果表明,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有机质、全磷含量值均以BM50处理最高。2020年BM20处理子粒全磷和全氮含量累积最多;2021年BM50处理产量最高(10 276 kg/hm2),比CK处理增加15.73%。2021年各处理产量相比2020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产量线性加平台模型结果表明,玉米产量在BM20至BM50处理达到最高值。因此,鲜食玉米沼肥施用模式推荐设置为沼肥N替代50%化肥N (BM50)。
    13  微生物菌剂对青贮玉米生长及根际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杨硕,王玉丽,郑百芹,李金璐,周禹,裴小亮,吴江爱,杜瑞焕,曹慧慧
    2025(3):100-10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50313
    [摘要](34) [HTML](0) [PDF 1.20 M](91)
    摘要:
    以青贮玉米为试材,分析施用微生物菌剂对青贮玉米生物学性状及不同生育期内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基因测序共得到1 104 318条有效序列、1 146个OTUs,注释到12门、40纲、94目、203科、396属、541种,结合Alpha多样性和菌属聚类分析,各组样品间真菌群落结构差异性显著,试验组物种多样性指数降低,但有益菌属的相对丰度增加,毛壳菌属(Chaetomium)是试验组的绝对优势菌属。结果表明,微生物菌剂处理提高了青贮玉米的生物产量和营养品质,优化了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
    14  鲜食玉米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模式研究
    原诗琪,都君,马超,谢作渺
    2025(3):109-116,126.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50314
    [摘要](53) [HTML](0) [PDF 1.72 M](100)
    摘要:
    “龙头企业+农户”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是农业现代化纵深推进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文从农业全产业链视角切入,运用Stackelberg博弈理论,分别构建由种子企业领导的研发主导型协同模型和由零售商领导的市场主导型协同模型,对比分析不同模式下的博弈均衡策略。鲜食玉米作为一种果蔬兼用经济型作物,在优化农业结构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中优势显著,以鲜食玉米产业为例,运用仿真模拟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市场主导型协同模式下的鲜食玉米质量和销量均高于研发主导型协同模式,并且各参与主体的利润高于研发主导模式下的利润。市场主导型模式能够有效地传导和响应市场需求,助力产业链获得质量优势,提升全产业链经济效益。
    15  农业生产服务外包行为选择发生路径分析——基于Probit-ISM模型
    安甜甜,刘帅
    2025(3):117-126.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50315
    [摘要](43) [HTML](0) [PDF 1.10 M](91)
    摘要:
    农业生产服务外包有效缓解了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的出现土地撂荒等局面,在帮助农民改善民生问题、提高生产效率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吉林省长春市、四平市、吉林市等地区的玉米种植户为研究对象,构建二元Probit-ISM模型确定玉米种植户农业生产服务外包影响因素及其关联性与层级关系。路径回归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效率、各环节外包服务费用、玉米生产者补贴为影响外包意愿的表层直接因素;种植规模、耕地、播种、收获、年龄、健康状况、受教育年限、是否加入合作社、是否参加种植培训、外包服务水平、农业收入占比为影响外包意愿的中间间接因素;细碎化程度为影响外包意愿的深层根源因素。结合发生机制归纳为两个路径,基于此,为提高农户购买外包服务意愿提出针对性建议。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